朋友在北京有4套房,仍然担心老了流落街头

作者:Stacy 分类: 生活方式 发布于:2020-2-1 17:37 ė816次浏览 60条评论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的爱好是囤房子。过去这些年在北京已经攒了好几套,还在囤,而且要上杠杆,不惜牺牲生活品质的那种。她说,每一次买了一套新的房子,她就过得极其节俭,不购物,不旅游,把自己的欲望压缩到最小。


她看我去年买完房子缓了几个月之后还能跑出去旅游,和我说你这就是没有竭尽全力,她每次首付也要借到不能借为止,所以每次都要一年这样才能缓过来。


她家庭条件很好,所以这么做我也不太理解,我问过她,为什么?她说她总怕自己老了以后会流落街头,吃不饱饭。


我哑然失笑,你这样的到时候都能流落街头了,还让别人怎么活?不过我其实也理解她,因为我自己也常常担心自己以后失业,老年破产过得很凄惨。


我很羡慕和我们截然不同、另一类人的想法。


大喵说:“如果我们一直这样认真努力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事,那说明波及范围比较大,不是我们自己能控制的了。”


另一个好友裸辞了一阵子,打算回家调整一段时间,再慢慢找,她说:“慢慢再找新的机会,虽然可能好机会不多,但我也不比别人差,肯定也能找到的。”


他们的说法让人听上去就很有自信,很有安全感。


而我和前面提到的那个好友,很显然,是掉进了“脆弱陷阱”里。


 


《性格的陷阱》一书作者是图式疗法创始人Jeffrey E. Young,他92年就写了这本书,也就是今年5月份才第一次有中文译本。


书中归纳了11种最具伤害性的性格陷阱,其中“脆弱陷阱”就是其中的一种。书中有比较全面的测试问卷,我测试了之后,发现这一条,得分最高,也就是说,这是我核心的性格陷阱之一。


脆弱陷阱包含两个方面:既夸大危险,又轻视自己的应对能力。要符合脆弱陷阱的标准,当下的恐惧必须是过度且不切实际的。


另一本最近读完的神书《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里面也提到了恐惧和焦虑的区别:“恐惧乃是一个人对自己不得不面对的危险做出的恰如其分的反应,而焦虑则是对危险的不相称的反应,或甚至是对想象中的危险的反应。”


据说常见的脆弱有四种,一个人可能会同时有好几种:


1. 健康和疾病: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可能有疑病症。

2. 危险:觉得世界处处充满危险,也害怕交通事故和飞机失事等灾祸。

3. 贫困:“大萧条心态”,总是担心钱,盲目害怕自己破产流落街头。

4. 失控:害怕对自己的身体失去控制,比如晕倒或生病,精神崩溃。


脆弱陷阱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小时候经常生病,或者是成长环境中过度保护,或者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了这种脆弱。


所以生活对有脆弱陷阱的人而言,并非是寻求满足和快乐的过程,而是努力控制危险的过程。


书里也给了改变脆弱陷阱的一些指导(p.213),包括:

1. 试着理解脆弱陷阱的起源。

2. 把惧怕的具体失误列成一个清单。

3. 把惧怕的事物按照程度排序,检视每一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4. 针对每一种恐惧,写一张卡片。

5. 做一些练习,练习放松、冥想,做一些小的挑战等等。


 


除了脆弱陷阱,我对书中的“遗弃陷阱”也比较感兴趣。周末的时候刚看了最新一期圆桌派,讨论分手。


蒋方舟自曝谈恋爱时候,每天都要问一句“你爱我吗?”对她来说,这个像是每天续的一个约,得到了肯定的答复,那就再续一天。


节目里其他几位年长男性都很惊讶,直言她这是没有安全感。


这种情况可能很多人都会有共鸣吧。


我想起来这点和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倒是比较相似,小时候爷爷带我去商场的室内游乐园玩,我玩一会儿就会到门口找他,和他说“爷爷你不要走哦”,爷爷说我不走,每回出去玩都要回来确认好几遍,他怕我每次出来的时候看不到他,所以都不敢中途离开一点。


但后来带我表妹去游乐园玩,她就一进去疯玩,中间从来不会出来找大人。所以爷爷偶尔会藏起来逗她。但对我是从来不敢藏起来的。


我们常说这是缺乏安全感,但其实安全感的定义很广,像上文提到的脆弱陷阱,也可以说是安全感。根据这本书,更贴切地描述这种情况的说法,应该是“遗弃陷阱”。


“遗弃陷阱”的其中一个表现是,觉得自己在情感上被抛弃了。也许是对方表现得有点儿无聊、疏远,或者短暂地分心了、关注了一下别人,也许是提出了一个需要分开一小段时间的行动计划,任何让你想到分离的事,都会触发遗弃陷阱,即使并没有真的失去什么,也没有人抛弃你。


根源有很多,过于安全、被过分保护,或者没有稳定情感支持的成长环境都会引发。我觉得这也仅仅是一部分,如果人生后来经历了一些创伤性事件,也会陷入遗弃陷阱。


比如有人分手之后,就会避免所有亲密关系,宁愿保持孤独。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爱情并不稳定,总是有种会失去的感觉。


所以一些个人经验,如果对方让你觉得患得患失,而不是稳定的感觉,那就一定会失去。真正对的人,是能够帮你逐步改变你的遗弃陷阱问题,让你觉得更safe。


 


还有一个平时或许很常见,但大家都不会觉得是个问题的性格陷阱:苛刻标准陷阱。


有这个问题的人,觉得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每件事都想做到完美(事实上他们也这样去做了而不仅仅是想一想),如果适度还好,但他们无法接受做第二名,要求自己在大多数事情上都做到最好。


他们可能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但仍然在努力逼自己,这种压力正在影响身体健康。


应该有更多女性会陷入苛刻标准陷阱吧。我就没见过几位周围当母亲的觉得自己做得很好,是一个好妈妈,但当父亲的都会觉得自己做得不错,是一个好爸爸。


尤其是我常常听女性会说“当不得不加班晚上回来孩子已经睡的时候,会觉得很内疚,有负罪感”,但比较少听到男性会有类似的想法。


现代社会对现代女性的期望是,既得在职场里游刃有余,又得把家庭和孩子照顾得很好。


上周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是讲一位妈妈周六一天带7岁的孩子赶北京4个不同的场上兴趣班,尤克里里、声乐、跳舞、西语......


实在是不忍心批评这样的妈妈,但可能她已经掉入了苛刻标准陷阱,也在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孩子。


书里关于苛刻标准陷阱的定义是:至少已经达到了平均值,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准求达到更高的、完美主义的要求的感受。所以他们可能感到一种持久的、内在的烦躁感。


原因也有很多,可能是为了补偿自己的缺陷感、社交孤立感、剥夺感或失败感,也有可能是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父母给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前提是必须要满足较高的标准,或者是父母作为榜样,要求标准比较高。


对陷入苛刻标准陷阱的人来说,全部生活都围绕着成功、地位和物质,生活是无止境的压力和工作,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感受不到快乐。


 


写到最后,我忽然想起了6年前写的毕业论文写的Woody Allen的电影里,会常常描述现代都市人的情感脆弱,以及他们的问题:anhedonia。


意思是the inability to experience pleasure from normally pleasurable life events,直译过来是无法感受生活中美好愉悦的事情。


当时我在想,这个词真的存在吗?真的会有这样的人吗?


但现在我发现,周围似乎很多这样的人,不知道是世界变了呢,还是因为我们正好进入了这样一个年龄段了呢?


我也不知道。


本文出自 Stacy职场记,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0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