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转外企就是easy模式了吗?

作者:Stacy 分类: 问答 发布于:2018-8-25 23:11 ė1222次浏览 60条评论

Stacy按:

近期所感,遇到或者听到一些类似的例子,简单写一写我的观察和理解。不过观点不见得全面,毕竟我除了以前实习,没有待过太久民企。所以这篇仅仅是抛砖引玉,大家有什么感想留言探讨。


前两年有篇很火的文章是讲某外企高管跳到某民企没多久,又选择吃回头草重新回了外企。


一时间在网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讨论,翻来覆去还是那些观点,民企的说外企的已不如往昔还在矫情不接地气,外企的说民企做事不守规矩。


但不少观点其实都包含一种假定前提,就是:外企人去民企显然是hard模式,适应不了本土化公司。


加上媒体会放大一些知名外企经理人空降到国内一些互联网公司却又悻悻而返的个例,这种观点似乎大行其道。


但实际呢?民企转外企就是easy模式了吗?并不见得。


 


两类企业有着不同的做事方式,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转型(通常是跳槽)的人掉进一个又一个坑里,一个一个自己爬出来,扒掉几层皮才能够脱胎换骨。


这过程有时不那么好看,甚至还有些狼狈,但真正经历了之后,才能说出个中滋味。


在外企的朋友Q和我说公司里最近来了不少从民企挖过来的人,在适应公司文化环境方面都不是一帆风顺:


有的有能力却因为英语方面沟通不畅占了下风,有的起初被认为有能力却渐渐被大家发现并没有那么强,一些常识性的知识都不具备......


有的人能够慢慢找到规律并借由一个小项目逐渐稳固自己的一小片天地,而有的人在赋予了一个胜任不了的职位之后被下属议论而架空。


听Q说起这些的时候,我心里也是感慨万分的。


无论你在职场上做了多久,过去多么辉煌,空降到一个新的团队都要重新打造自己的履历,让人觉得“服”,更何况还要面临一种新的做事方式和环境。


 


观察过一些转得比较顺利和不太顺利的案例,我总结几条“民企转行到外企的生存建议”吧,由于观察的局限性,只适用于普通员工和中基层管理者。


1. 初到多观察,先不要着急想做出一番成绩。

刚开始不要太张扬,低调观察一段时间团队和每个人再说。有的管理者一上来就想要做一番成绩。


且不说团队这个时候的信任度和配合度,这个时候管理者也需要花时间学习这个公司的业务,上来就直接生搬硬套过去经验,反而容易把团队带偏。


2. 要知道自己的优势,要明确知道老板对你的期待。

如果是从民企被挖到外企,那更应该好好和老板聊一下对方的期待了:是看中自己过去的哪一项经历,觉得能够在新职位上发挥作用呢?


有了这个方向,在之后的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找机会亲自做一些自己擅长的这方面事情,由小事打开局面,获得团队和老板的信任。


如果你是管理者,多和合作部门的负责人建立联系,多找一些目前的数据来看,总会有一些新发现可以作为突破口。


3. 争取资源、艰难的沟通这些一点都不比国内企业少,这点大家都一样。

不要抱有幻想,只不过可能形式会变成各种邮件而已,但是局面是一样复杂的。


如果是管理者,在出去和其他部门开会沟通的时候,不要瞎接活儿,因为这个时候不清楚局势,也许会被别人牵着走。


遇到这种情况也比较容易,言语上客气一些,先不要做决定,回去和团队打听讨论一下,不然容易跳进坑里,团队也会有怨言。


4. 要有自学能力和钻研能力。

和国内不少企业堆人不同,外企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情况居多(毕竟headcount都要总部批,费时费事)。


一堆在其他公司是一个团队做的事情在外企都是一个人做的情况也常见,并没有人会专门伺候你给你做onboard。所以这两种能力就尤为重要了。


除非你的级别足够高,不然许多时候还是需要你自己一个人研究许多东西,比如数据、报告、文档、会议纪要。


5. 英语不行是一定要学的。

听过一些例子,有一些英语不怎么样的,让团队把所有自己收到的邮件再翻译一遍,或者是回给外国同事的邮件让团队同事帮忙写。


这种情况在外企要待得久还是很艰难的,口语不好也要能写,至少有一个方面要说得过去,不然也很难服众。


有的管理者心态很不好,怕露怯或者是水平不好被别人笑话,就更不去做,反而把自己套进去了。


我身边有一些同事刚开始真的是不怎么样的,写简单的邮件都不是很流畅,但是人家能够一直坚持学和练,时间久了大家都可以看到进步,反而更加赢得大家的尊重。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多喝热水,重启试试,这四句箴言还应该再加上一句:不会就学。


(P.S. 此处应有一则英语学习广告,哈哈哈。


(完)

本文出自 Stacy职场记,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