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怎样才能不被轻易操控想法?

作者:Stacy 分类: 工作技能 发布于:2017-10-22 17:54 ė1118次浏览 60条评论

Stacy按:

上周做了一回在线分享,见了一位朋友,有两件事情我觉得可以放在一起梳理一下。


01 


上周我在某个平台上做了一次在线分享,结束之后,我和助理苗子同学简单聊了聊活动的情况。


她很兴奋地说,我觉得今晚的分享挺好的,我看了下,有1100多人在收听呢。


因为这个课程直播间上写了数字,显示1100多人收听。


我和她说,没那么多人,它那个是表面上的数字。我结束之后看了一下后台公众号新关注用户的数据,大概也就是几十。假设转化率是30%-50%这样,那当时实际收听的人数也就一百来人吧。


她有点没明白,我解释:我以前做过类似的分享,显示2000-3000这样的收听人数,分享结束之后去看公众号的新关注用户大概是一百多。这两组数字差不多对应上的。


那难道“收听用户数”这个数字是假的不成?


当然不是,要看这个数字是如何定义的。我很早以前做分享的时候就发现了,只要一个用户点击了某个课程,选择关注,“收听用户数”这个指标就会上升。但你退出直播间的时候,这个数字并没有减少。


但实际到了时间真正来听的人并不一定有这么多。“收听用户数”≠当天实际听的人数。


所以看到一个数字的时候,要看它是怎样计算的,就不会被轻易操控。


而且在看的时候,可以做一定的假设,之后有新的案例可以和旧的对比去看,不断修正自己之前的判断。


比如这次的课和上次的数字结合起来看,大概能够猜出来一些结论。


02 

上周还见了一位创业公司的朋友,他是做出行领域的。我们在东四地铁站见面,出来边溜达着去找吃的边闲聊。


他聊到人们的出行方式,说最近看的一份报告里说,虽然共享单车这么火,但是它依然没成为主流的出行方式,排在挺靠后的位置(大致是这么个意思)。这和我们印象中的感觉是相违背的。


我说,那这份报告的数据来源是什么?是一二线城市,还是全国范围?数据样本年龄段是怎样的?年轻人还是全部市民?这些都会影响这个结论。


他说对哦,得看下数据样本。


03 


我以前写过:数据并不一定意味着客观的事实,有时候取决于使用者的出发点和目的。这种形式上的“客观”反而会起到麻痹的作用。


可能要直接说结论,我们还没那么容易相信,但对方一摆出数字,我们往往就会大意了,我们的意识更容易被这种看上去客观的“数字”说服。


这不仅仅是对数字是否敏感,往大了说,你有没有想过在生活中我们的意识会被轻易地操控?


所以独立思考真的是一件特别迫切的事情。


我在这件事上也做的一般,也一直在提升的路上,这几年的工作训练让我有了些许进步,分享一些经验:


1. 界定问题。

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如何下手,可以先尝试界定问题。比如对上述例子中的数字,去分析其来源、组成,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抽丝剥茧,接近一些事实。


2. 适当地质疑。

当面对不同观点的时候,先不要立刻表态,既不立刻全盘接受,也不全盘否定。


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同,看对方的论据是否有说服力;有说服力不光是有数字,还要看数字是否经得起推敲,观点是否全面而不是带有某方的偏见。


当观点与自己的不同,试着去理解对方的观点的合理部分。


3. 抓住异常部分,多问几个why触达问题真相。

拿第一个例子来说,其实我第一次做分享时看到2000多的数字,也是一下子就相信了,但后来讲完课程之后发现转化用户只有100多,和我预期的不同,我就去找原因。


我问了自己几个why:

a. 为什么转化率低?参与的人少或者大家觉得我讲得不好。【分析:根据大家的反馈,排除后一种原因。】

b. 为什么参与的人少?而数字显示明明是2000多?【分析:对数据产生怀疑】

c. 为什么这个数字是这样计算的?那这个数字究竟是怎样计算的?【分析:研究数字计算的逻辑】

d. 为什么这个产品是这样?【分析:了解产品的设计逻辑】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被问道:为什么上周数字不好?回答一个原因之后,通常上级还会追着问,那为什么有这个原因?这样不断深入去分析问题,最后得到的答案有可能是一开始压根没有想到的方面。


这个方法是经典的“5 why”分析法,探究根本原因使用,但其实不限定为5个问题,只是让人们能够借助不断反问的方式,顺藤摸瓜,触达问题本质。


04 

我记得在看《奇葩说》的时候,蔡康永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们的观点、看法、立场常常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你曾经以为自己非常坚定的想法,很容易就被人改变,听听他说的好像有道理,听听另一个说完立马又倒戈了。


那么独立思考这个事情究竟有没有那么重要?


我们身边似乎看到更多的是人云亦云的人, 每个人都渴望有人来做自己的主,你来告诉我究竟自己想要什么,你来告诉我该怎么生活,我们淹没在各种爆炸的咨询里,却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跟人讲道理似乎变得越来越难。


为什么要独立思考?


因为放弃独立思考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作为独立个体的特殊性,放弃了独立思考,就意味着我们让渡了智力的主宰权。


这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主张、观点,但是没有一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像是群发的短信,无差别的撩骚。作为独立个体,独立思考就是要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意见市场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每个人的思维中都有一道道顽固的墙,一旦成型几乎坚不可摧,你的每一次独立思考都在试图推到那面墙,可能你最终也都没有推翻它。


但是在一次次推墙的过程中,你的手臂强壮了几分,你的思维也强大了一点,在一次次的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你都能深切得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也许,这就是独立思考的意义所在吧。


(完)

本文出自 Stacy职场记,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